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吉林师大外语系苏联与东欧文学研究室∞占9占畲∞胁阶曲帅帅∽岍∞∞∞的岍∽帅∞岣的阶阶阶∞∞e/子∞∞盼阶∞阶、纷帅∽岍盼的。畚肖洛霍夫的

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吉林师大外语系苏联与东欧文学研究室∞占9占畲∞胁阶曲帅帅∽岍∞∞∞的岍∽帅∞岣的阶阶阶∞∞e/子∞∞盼阶∞阶、纷帅∽岍盼的。畚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于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在苏联《真理报》上连载后,于1957年译成中文,先后在1957年3月号《解放军文艺))、4月号《译文》和5、6月号《文艺学习》三种杂志上刊载,并出了单行本。苏联于1957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59年2月拍成影片,我国于1959年10月末译制了这部影片,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放映。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评价截然相反。1957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读肖洛霍夫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3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俄罗斯性格的赞美——·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4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英雄的意志和感情)),5月号《文艺学习》杂志发表《论<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特色》。在这些文章中,肖洛霍夫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师"、·80·“继承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的传统”,《一个人的遭遇》被认为“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是“洋溢着火热的思想光芒的诗”,“燃烧着生活激情的诗”,是一篇“迷人的艺术品"。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被认为“秉赋着特异坚韧的俄罗斯人性格”,这一人物“是整个苏维埃人的形象,是整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总之,《一个人的遭遇》是一朵鲜花。1966年2月林彪勾结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把肖洛霍夫定为“修正主义的文艺鼻祖”。我国对肖洛霍夫的公开批判,首先批判的就是,((一个人的遭遇》。从1966年5月起,发表了大量批判文章。从此,这篇作品被说成是“现代修正主叉文艺黑旗",是“贩卖和平主义,反对革命战争”,“兜售活命哲学,美化叛徒懦夫”,“美化法西斯强盗,丑化苏联军民"的叛徒文学、反革命文学、卖国主义文学。一句话,是一株坏得不能再坏的大毒草。前后分歧,大徉愫人。因此,很有一必要实事求是地进行重新评价。“一个人的遭遇》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呢?评价一篇作品,首先是看人民群众特别是本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态度如何,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作品好坏的唯一标;隹。《一个人的遭遇》是深受苏联人民欢迎的。读者排长队买发表这篇作品的当天报纸,这篇作品在苏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苏联各种职业的读者热情赞誉这篇作品的大量信件,我国不少同志也亲自听到苏联人民群众对这篇作品的称赞,这篇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苏联和世界卖座率很高等情况,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苏联人民为什么喜欢这篇作品呢?如果就故事情节说,这篇作品并不离奇有趣。主人公索科洛夫战前有一个甜蜜幸福的家庭,1941年,战争开始的第三天,他就参加了红军,在一个汽车连担任司机。1942年5月, j在前线的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在德寇集中。营里受尽极其悲惨的折磨。他乘机逃跑,又被德寇捉住,几乎丧命。后来他第二次逃跑,把一个法西斯少校绑回苏联阵地。养伤中,他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已死在德寇炸弹之下。他重返前线,和建立j’战功的儿子取得了联系。他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没想到就在对德作战胜利的那一天,儿子又被一个德寇狙击兵打死了。他战后复员回来,仍然当汽车司机。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无依无靠的孤儿,冒充孤儿的爸爸收养了这孩子,这孩子也把他当成亲生父亲,父子两人相依为命重建了新生活。这就是小说的故事梗概。应该说,这不是一篇以情节离奇曲折而引人入胜的作品。 r这也不是英雄史诗式的作品。它不象《青年近卫军》那样塑遣了一系列高大英雄彤象而成为写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史诗,也不像》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那样描写名垂千古的英雄姐弟的一生而成为生活教科书,也不像《普通一兵》那样写舍身卫国的英雄典范而成为最高战斗意志的体现,也不象“真正的人》那样写重上蓝天的‘c无脚飞将军鲈而成为教育人们克服难以克服的困难的作品,这类作品都是:阪其鼓舞人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它们构成了描写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个人的遭避》呢,无论题材和主题都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作品,写的是一个普通苏联公民在战争中的遭遇,是用悲壮题材写的一篇悲剧性的作品,表现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什么也能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共鸣呢?仅仅是因为迎合了某些读者一时的胃口吗?不是的!那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肖洛霍夫讲出了人民的心里话。他严正地描绘了生活的真实,更具体说,描绘了千千万万苏联人自己以及他们的亲人、熟人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的真实。尽管作者写的只是战争生活中的一个不那么引人注意的侧面,然而作者依据生活的真实所塑造的主人公索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他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细腻而深刻地通向了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思想感情的深处,所以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由于苏联人民是希特勒对苏战争的直接受害者,这一点他们体会得最深刻。希特勒背信弃义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在战争期间死了约二千万人口,三万二千个工业和十万个集体杞庄、国营农场遭受破坏,许许多多幸福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苏军俘虏在德寇集中营里所受的非人待遇更是令人发指。这篇作品就是把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作为一个极大的悲剧来写的,真实地把它写成一场浩劫,隶表现苏联人氏如何英勇不·8】·屈、刚毅顽强,赢得了战争的胜荆,重建起新的生活。战争究竟是战争,有生离,有死别,有痛苦,有眼泪,有忧伤,这篇作品的特点是:充满悲痛,而不使人悲观;读者看到巨大的不幸和哀伤临到主人公头上,但读作品时只有悲愤而无绝望;作者写的是悲剧,但结尾却唤起对生活的喜悦。索科洛夫和凡尼亚结成新的父子关系,使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有的同志渎到小说结尾时说,他俩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不是真正的父子,却胜似真正的父子。作品使人形象地看到,战争一结束,苏联人民就组织了新的家庭,重建新的生活。最近,我们有的同志看了写一个孤儿战后被培养成音乐家的影片“天职》后说,《天职》简直象是《一个人的遭遇》的续集。这说明小说的结尾引起人们对未来的美好联想。虽然小说真实地写了战争的残酷,但并非一幅“人类幸福的毁灭图",希特勒法西斯妄图毁灭人类幸福,然而办不到。把小说结尾和开头放在一起看就更清楚,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特别爽朗,特别蓬勃。”这不又是一片生机吗?!这篇作品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控诉是很有力的。作者首先把一个幸福的家庭呈现在读者眼前,主人公索科洛夫有一个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的妾子,感到天下简直没有比她更称心的人了,有时候工作累了对待妻子很粗暴,或者偶尔喝了一次酒醉得不象话,可妻子还是那样体贴他,两口子越来越亲热,不久他们有了孩子,先是一个儿子,过了几年又生了两个姑娘,从此索科洛夫不再喝洒了,把全部工钱都拿回家去,以后又当了汽车司机,日日夜夜干活,收入很好,三个孩子学习也都很好,生活过得心满意足。显然,这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幸福家庭的缩影。可是突然,战争砸到了这个家庭头上。是谁破坏了这个幸福的家庭·82·呢?显然建法西斯侵略战争。有的评论者硬说,‘作者那样同情地描写这个幸福的家庭,就是为全篇反对革命战争作伏笔。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能成立的逻辑推理。在作者笔下,侵略战争对这个家庭的震动是令人震惊的。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索科洛夫接到通知书,第三天就上军车。妻子伊林娜送他走到火车站,嘴唇都哭肿了,头发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无表情,好象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指挥员宣告上车,她却扑在丈夫胸上,双手紧紧勾住他的脖子,浑身哆嗦。索科洛夫火了,用力拉开她的手,轻轻地把她的肩膀一推。索科洛夫太有劲了,她站不住脚跟,一连后退三步,接着又伸出双手,一步一步向索科洛夫走来……。这一场景曾被认为是最露骨地渲染战争恐怖、恐吓革命人民的一段描写。其实这种描写是符合生活真实和人物性格的,丈夫上前线,生死难j、,有痛苦,有眼泪,这是人之常情。对于过去曾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婚后把索科洛夫当作唯一依靠的伊林娜说来,正是人物性格的岿然体现。作者也写了来送别的妇女并不都这样,“别人家的女人跟丈夫、跟儿子谈着话”,就茛现得坚强得多。然而作者给读者留下这幅夫妻离别的扣人心弦的人物雕像,来强调控诉侵略战争的创作意图,这只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避免公式化、概念化,说不上是恐吓人民。全篇作品着重写的是索科洛夫被俘后的悲惨遭遇。作者以悲愤有力的笔触,饱含同情的色彩,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德国集中营里暗无天日的生活,揭露希特勒法西斯的极端残忍凶暴,同胞们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待遇。就是在胜利以后,索科洛夫一说起在德寇集中营里的遭遇,就会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中,叫人不忍多看他的眼睛。正象索科洛夫后来回忆时所说的:“你一想起在德国所受的非人的苦难,一想起所有那些在.俘虏营里所折磨死的朋友们、同志们,——你的心就不是在胸膛里,而是在喉咙里跳着了,你就会喘不过气来。”作者用大量的笔墨真实而细腻地描写希特勒法西斯的暴行,目的是让读者痛定思痛,珍视新的生j舌,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读了之后,只会大大加深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憎恨,却怎么也得不出“否定正义战争,不准人民革命”的结论。在作者笔下,苏军俘虏并非i肖极的一群,在集中营里,他们是团结战斗的,只有个别人当了叛徒,并且落得了可耻的下场,绝大多数人是同心同德的,那位苏军军医的形象尤其感动人。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索科洛夫这一形象。作者塑遣的这一形象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索科洛夫是一位平凡的英雄,是具有特异坚韧性格的善良的普通苏联人的形象。索科洛夫在战争开始的第三天挺身跨上军用列车,头一年驾驶汽车转战沙场,受过两次伤。他“不喜欢婆婆妈妈,喊怨叫苦”,最看不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给老婆情人写信的人,觉得妇女在后方也并不比他们舒服,整个国家就得依靠她们!但他队为男人应该比妇女做更多的事。他说:“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样做的话。”索科洛夫在前线表现得很勇敢。1942年5月,他在左边有坦克隆隆响,右边在射击,前面也在射击的情况下,奋勇地驾驶汽车,开足马力穿过封锁线,要把炮弹送到苏军炮兵阵地,不幸汽车被故人炮弹炸翻,他受伤晕倒过去,苏醒后已落入敌人包围圈,当了俘虏。小说是用大量篇幅写索科洛夫在德国集中营里的表现,更深广地展开他的性格的。面对着敌人灭绝人性的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他发现一个叛徒要出卖自己的排长,气愤地毅然地掐死了这个叛徒。在被迫为死去的战俘掘墓时,他乘机逃跑,不幸叉被捉住,被德寇纵狗咬得血肉模糊。但他继续和敌人斗争。作者反复以索科洛夫的苏维埃人性格和法西斯匪徒的兽性作鲜明对比,来加强刻画他的性格和特征,其中最动人的是他和俘虏营的警卫长摩勒面对面斗争的那一场荣。索科洛夫在俘虏营里做苦工,敌人要每个俘虏每天采四方石子,他发牢骚被坏蛋告发。第二天摩勒把他叫去要折磨他。作者写了这样的对话:“怎么样,俄国佬,你说采四方太多吗?”“不错,警卫队长,太多、。”“你说做坟只要一方就够了吗?”“;不错。警卫队长,足够了,甚至还有得多。”摩勒站起来说:“我特别抬举你,为了你这些话,现在亲自来枪毙你。……”“听便。”摩勒要他在,1占死前为德国军队的胜利干杯,他全身好象给火烧着一样,心里想;“难道我这个饿罗斯士兵能为德国军队胜利干杯吗?!你未免也太过分了吧,警卫队长?我反正要死了,可你跟你的白酒也给我滚吧!”于是他说:“谢谢你的招待,但我不会喝酒。”摩勒微笑着说,“你不愿为我们的胜利干杯吗?那你就为自己的死亡干杯吧。刀他想,这对自己有什么损失呢?于是他就喝了一杯酒,很有礼貌地用手擦擦嘴唇说:“谢谢您的招待。我准备好了,警卫队长,走吧,您打死我得了。”……我们所以较详细地引这一场景,因为有的评论者说这样写是“把俄罗斯的尊严踏在脚下了”,其实认真读读,就会明显看出:这样写正好是把法西斯的阴险无耻和索科洛夫的视死如归作了鲜明对比。作者在这里不是写故人大喊大骂,而是写敌冬笑里藏刀;不是写索科洛夫拍案而起,怒斥敌人,而是写他从容不迫,态度安详,蔑视敌人。这是一种符合主人公性格的有特色的写法。说索科洛夫是一个叛徒形象,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有的评论者说:因为索科洛夫·83·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qikandaodu/2021/0203/1098.html

上一篇:列宁最后几年的生活
下一篇:琵琶演奏中的气息与气韵探索

探索科学投稿 | 探索科学编辑部| 探索科学版面费 | 探索科学论文发表 | 探索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探索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