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巴渝名师荟|律动课堂探索者谭亮 带领学生感受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谭亮的数学教学严谨不失幽默,灵动不失本真。他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用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带领学生一起“玩转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被同学们亲

引言

谭亮的数学教学严谨不失幽默,灵动不失本真。他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用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带领学生一起“玩转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亮哥”,深受家长信任、领导支持。多年来,他担任数学教练,辅导400名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许多学生进步很大,其中4名学生在中考数学学科中取得满分。

名师简介:

谭亮,重庆一中初中数学老师、班主任,发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20余篇论文,《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在“重庆一中学术年会”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数学教师。

思维律动课堂

和学生一起“玩转数学”

谭亮的数学课堂,自主、开放、灵动、有趣。他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建立乐学善思的思维律动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深度学习,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感觉数学很好玩;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很多同学认为数学就是非对即错,谭老师以比较1和0.9的无限循环哪个大为例,分别从小学的代数角度、初中的方程式角度、高中和大学的无穷尽角度,三个方面验证两者相等与不等,从而启发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玩转“数学”。同学们学习函数时感到很吃力,认为除了做题之外没有其它用处。

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谭老师创设神秘的魔术情境: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里放一节粉笔,通过对瓶身施加压力,粉笔会上下浮动。在学生惊呼老师的“魔力”时,“我们把粉笔的浮力设为X,那Y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入压力与浮力的函数公式,通过可视化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思维碰撞,拓展数学思维。

谭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和表达是跨越学科界限的,同学们甚至可以把他的课堂当戏剧、当故事来看来听。“并不是每一堂数学课都可以变魔术,玩起来的。”为了让学生持续不断地专注课堂,谭老师学小语种、戏剧,收集生活中的“金句”,当学生走神的时候,他会突然唱一句京剧,写下一行日语,或者飙一句时下火爆的“段子”,同学们顿时提起了兴趣,把注意力回归于课堂。长此以往,当谭老师唱上一句京剧时,同学们都会接下一句。还有的同学还由此喜欢上了小语种,开始专业学习。

谭亮与学生课间互动

专注课本基础

养成良好归纳整理习惯

“很多孩子学数学时容易陷入了误区,舍本逐利,花很多精力去寻找难题、怪题,而忽略最根本的教材、考纲上的基础题型。”谭老师认为学习数学要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归纳整理习惯。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勾注重难点。上课做到专注,通过眼、耳、手、口、脑这五感进行知识点的五次输入——眼睛视觉、耳朵听觉的输入,脑海里思想准备充分后的脱口而出,最后再从手下写出来,通过五感的五次循环,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模块,完善大脑里的数学网络,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就将知识点牢牢掌握。

谭老师并不鼓励课后刷题,认为其锻炼的只是做题的速度与熟练度,他建议学生在课后花精力去总结反思,温故知新,养成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他教给学生“五本学习法”:手账本:记录学习中的小思路,小方法;草稿本:数学草稿要球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答题习惯;改错本:题目写正面,答案记在背面,方便随时检查掌握程度;积累本:归纳重点、难点题型,理清思维路径,建立数学框架;创新本:从出题人角度,改变和创造题,培养数学发散思维,感受数学变化的魅力。学生在整理归纳的过程获得新知,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能够在高层次迁移发展,逐步完善优化自己的数学认知系统。

谭亮为班里12、13岁学生过生

对话

◎新家长报:您培养出多名中考数学满分学生,您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谭亮: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是非常专注并对数学充满兴趣,他在上课时能高效有质量地掌握知识,课下静得下心去钻研数学,喜欢和老师探讨改编题型。他们以课本为基础,预习、复习、反思、总结,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学习,从而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打磨自己的数学思维路径,完善数学思维结构。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容易考出很高的分数。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1001/825.html

上一篇:探索如何诞生有意义的思想丨突破波普尔可证伪
下一篇:科学家再次探索火星是否能居住人,却发现一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