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武器装备综合保障模式及发展探索(2)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装备综合保障模式探索 1.全生命周期是根本 武器装备方案论证阶段的保障性分析是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的起点,研制阶段的保障性设计和保障资

二、装备综合保障模式探索
1.全生命周期是根本
武器装备方案论证阶段的保障性分析是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的起点,研制阶段的保障性设计和保障资源规划是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的基础,使用阶段的使用和维修保障是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的核心,退役阶段的报废处理是实现武器装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综合保障的目标来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都是以保持武器装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战备完好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只有在论证阶段和研制阶段切实从全生命的角度考虑保 障 问 题,才能使武器装备本身具备良好的保障 性, 并 且在交付使用的同时获得必要的保障资 源, 才 能顺利实现保障目标。
2.特性设计是基础
武器装备在使用阶段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制阶段。如果武器装备的保障性设计不佳,保障资源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使用阶段的保障难度增大、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为此,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需同步考虑其保障要求、进行相应的保障性设计和保障资源规划及研发,以便在装备交付使用的同时向装备使用和保障部门提供及时、经济和有效的保障资源,建立信息化保障系统,满足新时期装备训练和作战的需要。
为适应武器装备实战化、体系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要求,新型导弹武器装备通常要求长周期待机、免测试、免维护,具备贮存库原位并行测试、大范围跨区作战、长时间越野待机、无依托随机发射、一键式快速发射等能力,同时要求创新使用模式,简化保障程序,降低武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和费用。面向新型导弹武器装备需求,需要在研制之初即对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策划,从作战需求分析到装备方案决策进行系统考虑,随后在论证、设计、生产、试验和部署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内逐步完善并确定保障目标,统筹规划,协同实施,才能最终使装备形成保障力和战斗力。
3.保障队伍是保证
布局合理的保障力量是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保证,除了采用先进的保障装备和技术外,维持一个搭配合理的保障队伍对于节约经费、提高保障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以及协调现役部队、预备役以及装备研制单位保障的作用,构建现役部队、预备役、研制单位多元互补的保障力量格局。针对传统的三级维修体制(基地级、中继级和基层级)或现行的两级维修体制(基地级和部队级),现役部队仍然是装备综合保障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信息化战争情况下,装备保障任务异常艰巨,在现役部队编配大量的技术保障人员对于军队规模的精简以及军费开支的削减都十分不利,通过预备役保障力量弥补现役保障力量的不足则成为通用的做法。随着未来战争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加掌握高技术的预备役保障人员的比例已成为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装备保障任务日益繁重,装备保障所需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只靠现役部队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大量繁重的保障任务。特别是新装备对保障人员和技术要求高,对设施要求严,部队在装备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还难以形成保障能力,而装备研制单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建立军民结合的保障体制逐渐成为国内外军队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不同保障力量的优势互补,达到提高整体效率的目的,部队和装备研制单位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双方通过利用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双赢的目的。
4.创新技术是支撑
目前,武器系统综合保障技术已经步入自动化、信息化时代,美军持续更新其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保障系统,完善武器系统故障维修及备品备件数据库,加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局域共享和传递,建设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为装备形成战斗力提供信息保障。美军在陆军、海军、空军等领域先后提出并运用了信息化保障系统,对于确保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军事行动快速响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美军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持续开展信息化 保 障 系 统、 电 子 技 术 手 册、虚拟维修 VR 车间及全资可视化系统,极大提升了军贸领域的工作效果。国内方面,各军种和研究机构一直非常重视武器系统综合保障信息化建设,包括对已有装备综合保障方案的信息化改造,以及对新研装备的信息化保障要求,基本做到了装备本体与信息化保障系统统一要求、共同立项、共同研制、共同定型、共同交付。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1017/911.html

上一篇:「卫健攻坚看基层」曲阜市探索“乡村卫生服务
下一篇:探索建立“4134”工作机制,扬州推进乡镇(街道

探索科学投稿 | 探索科学编辑部| 探索科学版面费 | 探索科学论文发表 | 探索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探索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13080520030(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f@400qi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