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约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历史上的乌审旗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繁茂的富饶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大约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鄂尔多斯人(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近代以来,受自然灾害影响和滥伐、滥垦、过度放牧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一度成为内蒙古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乌审旗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本地区发展,也关系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面对这样的立地条件,近60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乌审旗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最基本的民生,大力推行“组织化引领、科学化布局、常态化推进、产业化拉动、和谐化共融”五化协同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着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1980年仅为7.2%和40%恢复到目前的32.89%和80%,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殊荣,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坚持组织化引领,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先进典型带动、各族人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走牧区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建立生态治理奖补机制,推行“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约束办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各族人民进入防沙治沙领域,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沙漠治理开发集聚,发展了承包造林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大户240多户,累计承包荒沙面积150万亩,完成造林100多万亩。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引领作用,培育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草原儿女改天换地的“牧区大寨”乌审召治沙英雄事迹,以殷玉珍、盛万忠为代表的农牧民个人承包荒沙造林事迹,以思源为代表的退休干部承包荒沙造林事迹,以张永举为代表的子承父业植树造林事迹,以乌云斯庆等13姐妹为代表的联户造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典型,铸就了“毛乌素精神”,掀起全旗各族人民一轮又一轮的“绿色接力”。
二、坚持科学化布局,构建规划先行、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三素协调”保障体系。按照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全域乌审城乡统筹总体规划》《乌审旗治沙造林八年规划》《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等12项规划,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规划,构筑“一核三带一廊”空间新布局,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县级生态环保模范旗。坚持统筹资源、全域整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强化多规融合和规划引导,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要素,整合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统一规划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家庭牧场、划区轮牧、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生态移民、小流域治理、造林大户、龙头企业治理、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等九种科学治理模式,有效控制了沙漠扩展趋势。强化科技对荒漠化治理的支撑力度,以沙研中心、治沙站等站所为主体,对沙地造林根部保水、毛乌素沙地沙障新型材料应用等进行科技攻关,形成了抗旱保水剂、抗旱抑制剂、覆膜造林、草方格沙障、农作物秸秆沙障、“前拉后挡”造林等一批防沙治沙科技成果,选育出沙蒿、沙柳、沙棘、柠条、羊柴、沙地柏等适合在毛乌素沙地生长的乔灌木品种30多种,保障了科技治沙的成效。
三、坚持常态化推进,构建大工程驱动、保护区辐射、防护带拉动“三点一线”治理体系。坚持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以社会参与为重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仅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2多亿元),在全旗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等一批生态保护国家重点项目,配套实施了一批国土绿化行动、水土保持项目和河道治理项目,形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双轮驱动,构建了国家项目带动、地方措施配套,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44万亩、草原生态建设352万亩。坚持保护和修复并重,以建设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为重心,逐步修复区域内湿地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持续提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1021/934.html
上一篇:科学探索读书心得
下一篇:全国第三!7名中科大人摘得2020科学探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