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科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传统、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解《易》著作《易传》系统阐发了百家共识的天人合一观,既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归宿,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天道观”是自然化与人文化的体现,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精神将“人性”与“物理”分途而治。此外,“生成论”“感应论”“循环论”等宇宙观,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性基础。
秦汉时期,古代科技经历了一次大发展。在科学方面,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思想影响下,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五大学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在技术方面,诸多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如造纸术、指南车、手摇纺车、织布机、钻井机设备、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多项重大技术的发明以及长城等巨大工程的修建,为后世的技术发展开拓了道路。
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思想运动催生了古代科技的第一次发展高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值到七位小数。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综合描述地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形成。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开辟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
北宋时期,新儒学的理性精神把中国古代科技推向顶峰。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北宋及以前各门科学技术的成就。曾公亮和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各种火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水罗盘指南鱼的制造方法。贾宪的《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创立了“增乘开方法”和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描述了他与韩公廉等人创建的水运仪象台。李诫的《营造法式》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经验。
明朝晚期,在实学功利思想影响下展现了古代科技的又一道光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对药物学和医学作出重大贡献,还对博物学和植物学的分类作出了贡献。朱载育的《律学新说》用数学解决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问题。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农政和农业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系统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取得的技术成就以及各类生产过程和工艺。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对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首次记载。
汉字的发明与应用和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华夏先民从野蛮走向了文明时代。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已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青铜工具的使用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实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科学从技术中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科学。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确立了较为准确的初步合用的历法,对早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一个重要的科学进步,是确立了完备的十进位制记数法,这为生产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提供了初步的计算手段。
春秋战国时代,铸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建立创造了物质基础。战国中后期,铁器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铁器的使用促使生产工具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创造了条件。大量荒地得以开垦,为小农经济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取得胜利,封建社会也就此拉开帷幕。
秦汉时期,炼铁技术已基本完备,冶铁技术更加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均完成铁器化进程。农业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如轮作制、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精耕细作得到确立。天文学的进步也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天时问题。数学的进步为社会生产提供了有效计算方法。随着利用植物纤维造纸方法的发明,书写材料引发巨大变革,对推进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航运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长城、驰道、栈道、遗迹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科技的发展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基础作用。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312/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