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云中的方位
《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大同府·大同县》:“平齐城、府西三十里,汉平城县地,后齐日太平县,后周曰云中县,隋曰云内县”。《惰书》:“云内,后魏立平齐郡,寻废,后齐改太平县,后周改云中,开皇初改日云内”。
《旧唐书·地理志》:“云中,云内县之恒安镇,武德六年(623)置北恒州,贞观十四年(640年)自朔州的定襄城移云州于此置,因为定襄县。永淳元年(682年)为贼所破,因废云州及县。开元二十年(732)复为云州。天宝元年(741)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云州”。
《明一统志》“大同城西北二十八里有定襄城”。五代仍为云中县,隶属云州大同军(《大同县志》)。《辽史·地理志》:大同府统州二、县七,有大同县、云中县。
《金史·地理志》:西京路大同府统县七镇三,有大同县、云中县。《元史·地理志》:大同路领司,县五,州八,州领县四,“大同,倚郭,至元二年(1265年)省西县入焉”。
综上,在大同西三十里,(或西北二十八里)处,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在这里建平齐郡,北齐改为太平县(又称西城,恒安镇为东城)。北周577年改太平县为云中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因避讳(隋文帝杨坚之父名忠)改云中县为云内县。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改名定襄县(山朔州北之定襄城移治),永淳元年(682年)为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
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定襄为云中县。五代仍称云中县。辽重熙十七年(1048年)析云中置大同县,附郭。大同县为东县,云中县为西县。金东西两县并存。元至元二年(1265年)西县云中并入大同。
云中这个县城尽管名称不同,从北魏皇兴始到元代至元并县止,先后存在近800年。
云中方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众说不一。
清道光《大同县志·建置沿革》中“元省云中,入大同,《元史·地理志》大同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按元时,大同路无云中县,则西县当指云中,即今左云以西地,所谓云西也。”按此说云中应为云西在左云西,远远超出30里。
近年来出的书中认为云中县在今口泉附近。按此说云中不在大同西(或西北),而是西南了,里数也不对。还有的认为北齐太平县,就是北魏代郡所领的太平县,而不是平齐城。
对云中城的方位笔者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但至今无定论,又无地上标志,地下发掘物。
如果按《读史方舆纪要》、《隋书》北周之云中就是北齐之太平县、北魏之平齐郡的话。查“平齐”,是北魏皇兴元年(467年)慕容白出兵山东作战两年,始迫历城守将崔道固、梁都(邹平县)守将刘休宾等投降。于是将所俘将、僚属及两城居民,送至魏都,并置平齐郡,使之居住,名日平齐户,除一部分赐百官为奴婢外,其余迫使植耕作,不许自由迁徙,地位类似农奴。
平齐户后有一部分在沙门统(统辖僧尼的僧官)昙曜督下,年纳六十斛,变为僧户。平齐郡不久也废除。由此可见平齐郡是在魏都平城辖境内,其方位又在今大同的西或西北,里数为28-30里,当时平齐户又有部分转为僧祗户,由昙曜督管,又是在云冈石窟紧张开凿之中。
故而笔者认为云中故城应在今云冈附近。当然了,还得有待于考古者新的发现。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413/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