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在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镇,考古队发现了不少令人振奋的蛛丝马迹。
山西省襄汾县区位示意图
1978年至1984年,经过考古发掘,这里揭露了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6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震惊海内外。
这就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一处龙山时代的大型都邑类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陶寺遗址
什么是龙山时代?什么是都邑类遗址?
距今4600~4000年前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此时,冶金术已较为成熟,文字也创制成功,精美的玉器成为沟通天地人的神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已是城堡林立,文明与野蛮正在交织对抗。这就是夏商周文明历史之前的“龙山时代”,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史前文化遗址而得名,它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了600年之久。
陶寺遗址出土残玉琮
陶寺遗址出土陶片上的纹饰
龙山时代是部落大战频繁的时期,炎黄之间的阪泉大战、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舜伐三苗之战等,可谓是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众多战争的缩影。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侵占领土,但战争也是文明的催生剂,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使防御性的城堡应运而生,还使军事首领的权威不断上升,最后发展为王权。
部落战争想象图(图/中国国家地理网)
而早期都邑的出现,正是王权创立的物化形式。考古发现的诸多属于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大型遗址,为研究中国早期都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我们国家从考古实际出发,通过大型城垣、宫殿宗庙、王陵(王墓)、铸铜等高等级手工业作坊这四项主要的物化标准,对都邑遗址加以认定。其中,宫殿宗庙遗存是都邑遗址认定的必备条件。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陶寺观象台复原场景
根据早期中国都邑遗址认定标准,陶寺遗址无疑具有完备的都邑功能,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而在陶寺遗址明确的功能分区中,最为核心的宫殿区一直备受学界关注。2013年至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持续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进行解剖发掘,历时5年,逐步确认了陶寺遗址近13万平方米宫城的存在,并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
陶寺宫城平面图
2018年至2019年,陶寺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其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前段时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陶寺遗址也因此位列其中。
据了解,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宫殿建筑的存在,这是迄今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
陶寺南东门址路面下的夯土层
什么是夯土建筑?
一般来说,自然状态的土称为“生土”,而经过加固处理的土被称为“夯土”。夯土较生土而言,一般密度更大,古代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土筑成的。
陶寺Q10解剖沟北壁上的夯土基槽
夯筑技术在古代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来完成,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能够聚集如此众多劳动力的组织或个人,往往只有政府和王公贵族,所以像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等,它们的地基都由夯土筑成。
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发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宫室形态的源头。按照专家们的说法,其结构复杂,布局规整,史前罕见,这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523/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