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稿探索》一书,分为第一编“绪”、第二编“空间”、第三编“人物”、第四编“时间”、第五编“情节”,共二十多个章节,来对增删的前80回与底稿性质的后40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文本中所述的文字事实为依据,进行了论述。
甄道元的学术风格,往往如同攻克堡垒一般,习惯于选择一个好的主攻方向。他这次的突破口选择的是那种诸如方向、方位、行走路线、结构布局等属于固定资产的建筑领域,涉及时间的诸如日期、时序、生日、年龄、序齿领域,以及数量、姓名、归属等,这种确定性的、不易在理解上产生“歧义”的,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仅仅是能够实现“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的视角,来展开讨论。这种天然地存在着确定性,最不易在理解上引起歧义的视角,让人难以反驳。笔者读之,为其严密的逻辑所折服。
实际上,对于后40回的性质,早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提出了与曹雪芹有关联。吕启祥先生就认为,“不排斥其中某些局部可能有曹雪芹的东西”(1984年10月《不可企及的曹雪芹——从美学素质看后四十回》)。胡文彬先生在不同场合更为明确地指出,“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文字”。甄道元从文本角度证实了先生们的观点。
至于有些读者只愿意认定前80回,有些读者更喜欢120回,笔者倒认为,你可只喜欢前80回、亦可喜欢120回,互不影响。你读你的,我读我的,何乐不为?出版部门可以只岀未完整的前80回,也可以岀完整的120回。但应当认识到,以往无端指责后40回为伪续者,那极可能是经过曹雪芹之手,包含着曹雪芹文字的作品。
无论怎样,在两百多年前,程伟元就表达了众多读者的愿望和心情——缺少后40回的本子,“读者颇以为撼”。乃知今日,民众渴望的仍是“整本阅读”。
甄道元还提出,后40回书的性质问题,乍看上去是件小事,而回到勘校的实践中,它却是一件极大的事情。涉及到前80回的重新校对,这是一个能够产生“逆向的连锁反应”的问题,诸如第30回的“往西”穿过东西穿堂等;它还涉及到对前80回中窜入的早期文字之识别;也涉及到对前80回的重新阐释,以及一直难以解开的那些令人费解的“毛刺儿”之解读等等问题。书中还流露出,甄道元将曹雪芹由神界走到人间,成为一位实实在在的一代伟人和符合人之常情的成书过程。
2021年6月15日
特 别 推 荐
欢 迎 来 稿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617/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