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对银河系大部分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探查,发现了一些看不见的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踪迹。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当今物理学的前沿和核心。因此,银河系成了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学的重要样本。
天文学家对银河系的中心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银河系中心约80%的恒星形成于大约80亿到135亿年前,也就是银河系的最早阶段。
据估计,目前银河系中有1000-4000亿颗恒星。天文学家认为,这群令人费解的星体是以连续的速度产生的。
天空中肉眼所能看见的星星,除了太阳系的五颗主要行星、流星和彗星外,剩下的都是恒星。
因为这些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肉眼根本看不到他们的变化,所以许多古代天文学家认为星星是固定在永恒天球上的,永远也不会改变。
事实上,它们一直在运动,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之后,科学家们结合望远镜的能力,对我们银河系的大部分区域进行了详细而灵敏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前看不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示踪剂,并生成了高质量的数据,为未来几年的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什么是恒星?
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组成的巨大球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重元素。
也就是说,他是一颗由宇宙气体和宇宙尘埃形成的气体行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在晚上能看到的恒星几乎都在银河系中。
在银河系大约有3000亿颗恒星,而人类只能观察到一小部分。人类观测恒星的历史由来已久,恒星的亮度称为星等,恒星越亮,星等越低。
较亮的恒星被分成星座和星群,有些恒星有自己的名字,天文学家还编制了星表以促进研究。
恒星在核心会进行核聚变以产生能量并向外传输,然后从表面辐射到外层空间。
一旦核心中的核反应耗尽,恒星的生命也即将结束。在生命的尽头,恒星也会包含退化物质。
恒星大小和质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一般来说,质量小于2-3倍太阳质量的为小质量恒星,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为大质量恒星,处于中间的恒星为中等质量恒星。
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十倍或更多倍的恒星是银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周围环境有很强的影响。
恒星的形成
在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有生命周期,恒星当然也不例外。
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恒星开始也处于“胚胎”状态,周围环绕着给他提供生命营养的星云。
恒星起源于星际物质。在各种气态星际介质中,分子云密度最高,温度最低,是恒星形成的关键场所。
当巨分子云围绕星系旋转时,一些事件可能会导致其引力坍缩,在坍缩过程中角动量守恒会导致巨分子云碎片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碎片。
其中质量小于50个太阳质量的碎片将形成恒星。
不过巨大的分子云也可能相互碰撞或穿过旋臂的密集部分。从附近超新星爆炸喷出的高速物质也可能是触发因素之一。
最后,星系碰撞引起的星云压缩和扰动,也可能形成大量的恒星。
截至2019年底,科学家们对于低质量和中等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已经非常清晰了,但关于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仍存在诸多争议。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
近年来,天文学家通过研究不同波长的银河系,包括无线电和红外线,已经解决了大质量恒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了。
大质量恒星是很难形成的,在低质量恒星形成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它们,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始于红外暗云阶段。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730/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