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野心勃勃!随着金星1号的发射,人类开启了探索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金星一号探测器(俄语中,Венера-1的意思是金星一号),也可以叫金星一号2代,在西方有时也被叫作斯普特尼克8号。作为前苏联金星工程的一部分,它是首支飞过金星的飞船。金星

金星一号探测器(俄语中,Венера-1的意思是金星一号),也可以叫金星一号2代,在西方有时也被叫作斯普特尼克8号。作为前苏联金星工程的一部分,它是首支飞过金星的飞船。金星一号于1961年2月发射,并于同年5月19日飞过金星;然而,由于在飞越金星之前就和我们失去了无线电联系,以至于它没能传回任何数据。


关于飞船

金星一号探测器整体重达643.5千克(1419磅),全长2.035米(6英尺8.1英寸),由一个直径1.05千米(3英尺5英寸)、带有圆顶的圆柱体构成。其动力由干氮加压到1.2个标准大气压(120kpa)提供,并有内部风扇维持热量的均匀分布。探测器主体两侧伸展出两块太阳能电池板,为其内部的银锌电池充电。其配备的2米长抛物线天线用于从金星向地球发射922.8MHz的高频信号;另外一根2.4米的竿状天线用于近地任务的短波信号传输;此外,安装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半方向性四极天线,在任务期间通过圆极化分米无线电波段提供常规的遥感测量与控制。

金星一号的配置包括:一个附在天线臂上的磁通量闸门磁力计,两个用来测量太阳风的离子阱,微陨石探测器和盖革计数管,以及一个用来测量宇宙辐射的碘化钠闪烁体;太阳能电池板上会安装红外线、紫外线测量仪之类的仪器来测量实验涂料的温度;圆顶内部是一台用于中途修正的KDU-414引擎;温度控制则由电动热百叶窗实现。在其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里,金星一号都十分平稳。它是第一支用于中途修正的飞船,通过三轴稳定模式固定在太阳与老人星(船底座α星)之间。当其抵达金星,将会进入另一个三轴稳定模式,固定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并首次通过抛物线状天线传输金星数据。

发射

金星一号是1961年二月向金星发射探测器的第二次尝试,此前其姊妹飞船金星一号1代没能成功脱离地球轨道。苏联专家使用莫尔尼亚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了“金星一号”,发射时间为1961年2月零点34分36秒。


金星一号的失利

科学家们成功进行了三次遥感测量,分别在近地处、地球磁层顶以及距地190万公里(120万英里)的位置收集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继“露娜2号”发现太阳风之后,“金星一号”首次证实了这种等离子体均匀地存在于宇宙深处。七天后,也就是1961年5月19号,金星一号从距金星不到10万公里(6.2万英里)的地方飞过,可惜这次计划中的遥感测量以失败告终。借助位于英国焦德雷尔班克的射电望远镜,我们也许能在六月捕捉到金星一号发回的微弱信号。苏联工程师们坚信,金星一号失利的原因是太阳方向传感器过热。

火星一号:1962年,这是人类的第二个首次探索的行星,也是人类首次探测火星

火星一号,也称1962贝塔努一号、斯普特尼克23号,是1962年11月1号向火星发射的全自动星际空间站。作为前苏联首个星际探测工程,火星一号飞行距离长达公里(6800公里)。其任务包括拍摄火星表面的照片,并且传回宇宙辐射、微流星体碰撞、火星磁场、辐射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的数据。


离开地球轨道后,火星一号飞船与火箭助推器第四级分离,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早期的遥测技术显示,飞船的方向系统中有一个气阀泄露,因此不得不变为螺旋稳定。火星一号前后发出61次无线电信号,起初每隔两天发射一次,后来变为每隔五天一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星际数据。


1963年3月21号,也许是由于天线方向系统故障,在离开地球飞向火星的路径上飞行了1亿6760万公里(6634万英里)后,火星一号的信号终止了。火星一号最接近火星的那一刻也许是1963年6月19号那天,在那之后它就进入了日心轨道。

飞船设计

火星一号是在金星系列飞船基础之上进行改造的,其主体为长3.3米(11英尺)、直径1米(3.3英尺)的圆柱体。当两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散热器展开,整体宽达4米(13英尺).飞船的主体分为两部分:上部2.7米为轨道控制室,包括导航与机载动力系统;底部的0.6米为试验室,内有大量的科学仪器。一根1.7米的抛物线形高增益天线与一根全方位天线、一根半导体天线将共同完成通讯任务。飞船的动力来自于两翼总面积为2.6平方米(28平方英尺)的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到的能量将储存到一块42安时的镉镍电池中。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807/2185.html

上一篇:科学家有重大发现该星球液态水比地球还要多,
下一篇:让我们跟上霍金的脚步,一起探索黑洞的成长之

探索科学投稿 | 探索科学编辑部| 探索科学版面费 | 探索科学论文发表 | 探索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探索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