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从来就不拘泥于常规,成名作《西望茅草地》贴合现实、塑造立体化人物,不与当时只能写“优点”、不能写“缺点”以及人物形象平面化的写作浪潮同流合污;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经历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热潮后,又将观察视角转向人类自身。20 世纪90 年代后,在细读文本并翻译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和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随笔集《惶然录》,创作出了《马桥词典》 《日夜书》 等具有文体探索意味的作品。也正是从《马桥词典》 开始,韩少功的作品文体探索意味日渐被学者们所察觉。2018 年,他的又一部新作问世,就内容而言,新作《修改过程》 与姐妹篇《日夜书》 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具有 “寻根文学”的意味,但在文体形式上却又有新尝试的痕迹,是对自身不断地反思与尝试突破,为创作者该持有的态度提供了参考范式。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多囿于对小说的直观感悟与简单评述,缺乏对该小说文体理论、细致而又系统的把握。本文结合韩少功个人经历与创作思想,从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采用的嵌套结构、元小说手法以及流露的读者意识三方面叙事特征入手,阐述韩少功在其小说文体上的探索与尝试。
一、嵌套结构
嵌套叙事作为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叙事特征,至20 世纪70 年代,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和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早已对其本质、功能、形式等做了相关界定。总的来说,所谓嵌套叙事,就是指叙事者在主体叙事中嵌入另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①,形成了“戏中戏,故事套故事” 的结构,这两个部分形成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为强化、升华主题而服务。
《修改过程》以高考制度恢复不久为背景,先是叙述1977 级学子陆一尘因不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向肖鹏兴师问罪,由此牵扯出马湘南、楼开富、毛小武等第一批大学学子的生活常态及肖鹏本人的人生际遇。而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嵌套叙事手法,将这一系列繁杂的人物关系与事件和盘托出。虽然,在这一手法的采用上,《修改过程》与诸多小说存在差异——为了在有限的叙事范围内增加叙事内涵的宽度与广度,作者有意将小说的嵌套故事与主体故事之间的痕迹抹掉,使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但从小说的整体框架与格局来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小说主体部分是时任某中文系教授即主人公肖鹏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1977 级高考生的生活经历改编成网络小说,由此引起老同学们不满的情绪;而嵌套故事则正是肖鹏笔下与现实生活相关,却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的一系列人物命运起伏的故事。
在小说中,这两条故事线索齐头并进又相互联系。对于这种关联,热奈特认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关系是元故事事件和故事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类关系是一种纯主题关系……第三类在两层故事之间不包含任何明确的关系。”②显然,在《修改过程》中,主体叙事与嵌套叙事的关系大体上属于第一种,也就是说肖鹏笔下的小说解释了当下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肖鹏的网络小说中以陈一尘为原型的丑恶的人物形象对其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困扰,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引起他本人的不满,于是欲联合同样为小说人物原型的马湘南、赵晓娟等人与肖鹏抗衡。
然而,《修改过程》两个故事关系又不拘泥于此。小说主体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嵌套故事中初见端倪,在这一点上,二者形成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例如从第四章“暖心故事”的内容来看,主体故事中身为三个公司董事长的成功人士马湘南对陆一尘一致抵制肖鹏的劝说充耳不闻,并对陆一尘来电的目的深感怀疑,生怕对方为了女子合唱团的资金问题而跟他套近乎,在自己的生存领域努力地维持着和谐、平静的表面状态。他只注重切身利益,对例如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不屑一顾,固守着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然而第六章“都是米米”嵌套故事中年少的他早已显现性格雏形——还是大学生的他通过虚构的“大基会”捞取捐款;为了给虚假机构塑造良好的形象而给斗争的学生送橘子汁;倒卖盗版的新党章……总之,他能够在自己所构建的事业圈中如鱼得水、大展宏图。此时他圆滑、虚伪的处事态度便是其走入名利场后势力、自私性格的初显,也与前文所提及的商业化驱使下他只顾追逐个人利益的性格特征完全一致,在这里,嵌套故事是对主体故事的扩充和补叙。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qikandaodu/2021/0325/1381.html
上一篇:浅析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六步曲
下一篇:玛丽劳尔瑞安之跨媒介叙事的互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