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于嵌套结构的使用韩少功显然已不是第一人,而对于热衷于创新、主张不重复自我的他自身来说,这部小说所使用的嵌套结构以及赋予这两个话语层次之间相互补充的关系无疑是其创作一个新的突破。
二、元小说手法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元小说手法就被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所发觉,当时被命名为“裸露手法”,60 年代以来,这一手法才真正逐渐兴起。帕特里夏.沃认为:“在小说中,它们被用来探究虚构之中的世界和虚构之外的世界的关系。”③也就是说,元小说中作者往往喜欢声明小说本身的虚构性,暴露小说的创造过程,注重谈论正在进行的超出小说故事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虚构在小说之中具有本体价值,我们称这种具有虚构性的叙述手法为元小说手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马原作为文体探索的先锋作家,元小说手法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同样,具有先锋创作精神的韩少功也开始尝试将这一手法运用于《修改过程》,讲述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的故事。他的《修改过程》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元小说,作者将亲身经历与历史现实进行筛选与提炼,经主人公肖鹏之手跃然纸上。在整部小说中,肖鹏的写作可谓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当小说进行到一定时段时,便停下来做一定的反思与评判,由此带动读者跳出小说,感受其创作过程中的思辨。肖鹏在某种程度上即韩少功自身,他的所思所想也是作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反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肖鹏作为作者自身在小说中的写照,考察虚构之中的世界与虚构之外的世界的内涵与外延。
一方面,肖鹏(或作者)直言小说题材选取的过程。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就要求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繁杂的现实事物进行提炼和筛选,选取最贴切的部分为其创作主题服务。在该小说中肖鹏将作家创作小说时选取素材的过程进行梳理:先排除占选取范围80%的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平淡无奇的琐碎之事;再减去10%与已选取的素材雷同的事件;然后避免诸多“不合适”“不正确”“不允许”的社会伦理宗教素材,最后能够作为被写的对象屈指可数。在这里,创作者的思维跳出小说本身,向文本接受者讲述小说创作本身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以及文学写作所处现状,让读者体验小说创作构思的过程与意蕴。在中国传统小说写作中,作者往往直接进行故事的编排和叙述,很少有作者像肖鹏(或韩少功)这样袒露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行迹。
另一方面,肖鹏(或作者)还试图向读者说明小说本身的虚构性。在感叹小说创作选取的素材十分有限后,作者接着劝说读者,如果明白以上小说作者筛选素材的缘由与局限后,那么就不必再将小说事件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更不能将小说营构的虚拟世界等同于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在面对读者小莲提出看附录里视频碟片的要求之时答道:“哪有什么视频……别当真。”④“小说里的事你别都相信。”⑤由此直言小说的虚构性。作者使用元小说手法强调小说内容与形式的虚构性,而非竭力将读者带入故事现场让他们相信故事以及小说本身的真实性。由此形成强烈的陌生化阅读效果,使得虚构世界之外的读者对小说叙述内容产生隔离之感,从人为的虚构故事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本身,又使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着怀疑与警醒的态度。韩少功对此手法的采用表现了其对世间万物存在意义的思考,也实践了对文学意义与文体做进一步的探寻与尝试。
无论作者所陈述的内容真与假,也无论其叙说的目的何在,他所叙述的内容本身都成为该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叙述手法的采用,破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真实”的迷信,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主义成规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三、读者意识
童庆炳先生的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⑥这就是说,接受群体(读者)在对文本进行阅读之后,会根据自己的专业修养、认知水平,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以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审美期待的第二文本。但这个新文本只存在于每个接受者的意识形态当中,相对于个体理解的差异性而存在,或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并不会对“第一文本”(作者的原创作品)产生直接即视的影响。而《修改过程》的嵌套叙事打破了这种常规,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有意让读者参与到“第一文本”创作中来,而且这种参与直接影响了“第一文本”故事情节的走向,对文本的影响是可观可感的。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qikandaodu/2021/0325/1381.html
上一篇:浅析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六步曲
下一篇:玛丽劳尔瑞安之跨媒介叙事的互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