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开辟“第三道路”助力三农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在伦理价值反思中操作化目标,以欣赏性的视角去描绘社区未来,开创展现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区未来,它比优势视角更为细致地描绘了或者说是制定了社区未来的发展道路。它引导人们注重“资产为本、聚焦内部和关系驱动”,倡导着社区居民一步一步地制定概念、树立信心、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使得发挥社区内在优势不仅仅是口号,而成为一套有迹可寻的方案计划。
它改变农村居民的观念,思考农业作为粮食生产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强化“三农”的主体性,使“三农”不再是客体,而是与城市、工业、城市人等形成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方式[8]摒除了内生发展论中农村社区存在的闭塞条件,以聚焦内部,辅之以外部链接的方式选择性地连结了社区与外部资源相关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的居民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占据市场主体位置的可能。
三、中国农村本土化介入模式及发展路径
(一)万载模式初现曙光,满载情怀
万载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行政化的色彩,它期待着培养一批专为农村服务的人才队伍,从而使得基层农村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可以帮助当地政府承担更多的职能,减轻政府的负担。[9]这批人才队伍的建设中,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被列为重点,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肯定,对农村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政府不再是用单一的眼光去审视农村发展,依靠一些福利性的补贴和财政支持展开工作,而是更多地站在本土化的角度去看到农民的优势所在,并邀请了专业人才去探寻农村农民的真正需求。
(二)绿耕模式扎实推进,扎根本土
绿耕模式从互惠互利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支持体系,[10]这种从实物方面给予的支持,扎根于本土市场,充分认识到农民的需求,激活了农民所有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利用资源链起“三农”主体和城市客体,这种工具性、物质性的资源支持是一种更为长效的机制,只有这种长效互惠的机制才能保持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长久联系。
四、总结与思考
(一)审视文化负载,重塑社工角色
社会工作常常重视文化敏感,强调“人在情境中”,但专业知识在现实的运用中难免会成为束缚我们前行的枷锁,当专业的知识变成一成不变的原则,运用时就会生成一板一眼的教条主义,这种文化负载会最终让农村社会工作固步自封。
我们需要在重视文化敏感的同时,不让我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我们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教条措辞,让我们的社会工作者真正地将自我从普遍的学院教育制度中解放出来,放下我们所谓“知识分子”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农民的认同和信心。
社会工作者应当是信息平台的搭建者,是农民走向城市的代言人,他们一方面沟通着官方,一方面联系着农民。他们选择成为农民行为的“倡导者”“建议者”,将选择权放在农民手中,向他们倡导某种合理的行为,引导他们成功。
(二)本土化策略整合与探索
农村社会工作拓展性极强,它将各种专业化工作方法、各家理论、策略都应用于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农村社会系统当中。[11]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借鉴西方经验,但我们仍需在借鉴的基础上充分考察社情民意,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本土化策略。各种理论模式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探索,广泛地吸收,选择性地接受,即使是在接受发现缺陷和不足的时候,也能够满载希望地探寻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不轻易放弃未来的一切可能。
[1]曹锦清.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重温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J].探索与争鸣,2006(10):6-9.
[2]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48-52.
[3]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J].近代史研究,2006(04):95-110.
[4]、[7]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06):174-193+246.
[5]温铁军.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J].开放时代,2003(02):29-38.
[6]萧易忻.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乡村振兴:再思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01):21-28.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qikandaodu/2021/0519/1791.html
上一篇:微光行动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立德树人融入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