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改革开放了,科学春天向我们走来了。在市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青草沙第一个专门用于咸潮入侵的水文观察站迅速建立起来。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对长江入海口全方位、全天候的咸潮考察工作,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一干就是十年多。
青草沙水库示意图
青草沙观察点打了前站,接着我们利用漂浮在长江入海口上的导航灯标以及江苏太仓、常熟、海门、启东、上海三岛周边码头,建立了15座全自动咸潮观测站。导航灯日夜漂浮在江海上,我们安装的氯离子探头潜入江中,分布在长江口北支、南支、北港、南港、北漕、南漕,形成长江口咸潮全自动观测链,乘潮而入的咸水便可乖乖地进入我们全视野的考察范畴。
那时候,上海的科技进步真可谓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互联网等迅速地把长江口15座咸潮观测站结成了网络,“咸”网恢恢,疏而不漏。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强大威力,我们对咸潮入侵的数据采样,从每个站点每小时采集一次数据,迅速演变为每一分钟就能获得一个可供分析的数据。
但我总觉得这些数据还不够,还不能足以说服水库选址青草沙的理由。长江入海口毕竟有1100多平方公里之大,区区15个点,何足挂齿?于是,我们设想借助江苏的连兴港、三和港、青龙港、太仓港,上海的南门港、堡镇港、长兴岛码头、横沙岛码头、宝钢码头、石洞口码头、浦东机场码头等,建立江心遥测站、江心船测站、岸边人工站,对长江口咸潮实施更加全面的布控。
但我们渴望布置的点位都是他人管辖的地盘,一个原水股份有限公司能做得了主吗?但我顾不了这些了,毕竟大家同饮一江水啊。我和我的同事们几乎一有空就开着汽车在南北江岸边跑。进各种各样的单位,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好在大家对水资源都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这样的“串连”结果,使我们在位于大江两岸的工厂、码头、仓储、船坞、渔船集散点及水产品市场等等,都建立了一批水文观察点。
工作人员在做水质监测
我们还把一箱又一箱的水样瓶送上门去,等他们把水样取成了,我们又把水样瓶一箱又一箱的搬回化验室。这样,我们对长江咸潮入侵就有了一个由点到面的较为完整的观察,收集的大数据就非常完整而权威了。
1999年,百年一遇的长江枯水期在上海出现了。这对我们搞水资源研究的人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啊!我们启动了所有的观测点,动员了几十艘渔船,采用了一切先进的科技手段,相当完整地对1999年度的长江入海口水文、泥沙、水质来了一个全身体检。
2000年初,中科院院士、被尊称为中国河口第一人的陈吉余院士及时提醒我们:“要等一等再下结论。”因为科学数据需要长序列、重复性验证。2002年,长江入海口再度出现了“百年级”的枯水期,而我们也第二次完整获得了又一个百年一遇的水沙盐同步观测资料。这样,我和我的同事们对长江入海口水资源的考察,从上世纪1991年起,一直干到了新世纪的2005年。整整十五年--仅“咸潮入侵”这一项,就花费了我们不少心血。
青草沙方案脱颖而出
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当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就能造出如此神来之笔的水利工程,真是人间奇迹!评价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究其根本原因,只有四个字可以概括--顺势而为。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不要与大自然对抗,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要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上至天文,下至水文、地理,都是这个道理,要做顺势而为的事情。
陈吉余院士告诉我们,对长江咸潮入侵的基本规律掌握了,要继续对河势变迁、周边环境进行尽可能的周密调查与研究。围绕这两大主题,我们又整整做了近五年工作。
长江口盐水入侵预报系统
当时,我邀请了不同设计院、大学、水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做方案,目标就锁定在长兴岛上的青草沙上。我们对长江口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潮涨潮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特别对青草沙一带,做到了了如指掌!那些年,我就一直长住在长兴岛上,日日夜夜,难得回家。
我请地理学家恽才兴教授从北京购买美国卫星遥感图,从上海请来了著名摄影家,调来了直升机,对青草沙进行了深入腹地的航拍。为了给航拍竖立清晰的目标,我自己穿上红色救生衣,举着旗帜,一头钻进青草沙茫茫芦苇丛中,蹚着齐腰深的水,在成片芦苇荡里从东走到西,从北走到南。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0718/385.html
上一篇:探索科学有效的数据治理之路
下一篇:开业9个月海信科学探索中心入选青岛城市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