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发改委确定的福建省首批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之一,永春县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三级市场”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新路
东南网8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苏福彬)
好生态也要卖出好价钱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日趋复苏,永春县桂洋镇逐渐热闹起来。
去年,镇里联合8个建制村,出资500万元成立大白岩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深度挖掘本土生态与人文资源,试水乡村旅游兴农之路。精心打造的生态漂流、托马斯田野观光火车、爱情广场等产品一经推出,便反响不俗,今年“五一”试营业期间创收6万多元。
“好生态终于能卖出好价钱了!”镇长姚剑平说。
桂洋镇地处永春西北部,境内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森林覆盖率高达73%。近年来,当地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0余公里,关停小水电站2座,清退铅锌矿开采企业3家,投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2座……生态优势更进一步。
但生态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茶油、柿饼、米粉等农产品特色有余,效益不足。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有限。”姚剑平说,守着好生态,却只能过穷日子。全镇1.6万人口,常住人口只有一半,个别村庄面临空心化危机。“好生态如何实现相匹配的价值?”
姚剑平的困惑具有普适性。
“近年来,我们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永春县发改局局长潘双贵说,在此基础上,当地提出要从“创建美丽”转向“经营美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018年,省发改委在全省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永春成为首批试点之一。同年揭牌的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为此提供了智力支持。
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秘书长助理方良泽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突破口,“使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发展成为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
为此,由研究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领衔的团队,提出了构建生态产品“三级市场”的构想。其底层逻辑是通过导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开展生态空间资源立体综合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桂洋镇是实践这一构想的首个试点。
“三级市场”增绿添“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是要有一本明白账。因此,一级市场旨在通过对生态资源摸底、评估、整合、确权、确股,实现资源变资产。
“我们设立绿色资源台账,全面摸清乡村资源性资产、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家底,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比价+企业估值+政府指导+村民协商’方式,为生态产品定价,并确权确股到每位村民。”永春县发改局综合股股长王晓东说,先行试点的桂洋镇桂洋村,共摸清林地1.3万亩、耕地3806亩、可复垦荒地235亩,其他类型用地2459亩,近5年各级财政投入形成固定资产1029.21万元。通过建立台账,全村已定价可变现资源价值共计8534万元。
底清账明后,便可以着手进行项目开发了。二级市场组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公司,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投资商,实现生态资产向资本转变。
针对开发经营主体多、资源资金分散、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桂洋镇采用合作经营模式。
“镇政府以桂洋林场的名义出资100万元,联合8个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合资500万元成立大白岩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桂洋镇党委副书记刘建伟说,大白岩公司通过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统一流转村集体、村民的生态资源,整合形成优质的资源资产包,并策划生成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矿泉水开发、茶油精加工、大峡谷溯溪野营体验等7个项目资产包,计划投资1亿元。
同时,桂洋镇还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股经营。如,桂洋村引进深圳智深投资有限公司,以土地和部分固定资产投入的形式,联合成立水尾林旅游公司共同开发建设旅游项目。目前,核心景点7D玻璃桥、无动力儿童乐园、游客服务中心、桂洋美食城等已投入运营,为村集体带来分红创收约12万元。
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渐入佳境,桂洋镇又有了更多“小目标”——发展峡谷探险、农副产品DIY、乡村研学等项目,着手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与专业力量参与。规划建设中的三级市场,提供了解决方案。
“将分散资产和相关业务进行整合,策划优质项目题材,引入股票、期货、债券等机制和手段,吸引外部投资人进入,实现资本向股本转化。”姚剑平说,按照计划,大白岩公司将首先通过永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绿色股权债权发布和交易;下一步还将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设立“永春生态资源板”,招募更多社会投资者共同参与生态产品开发。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080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