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共建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院,已汇聚近800余名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及相关领域青年骨干及领军科学家,组建50多个全职PI课题组,10个研究中心,初步建成该领域全球最大的前沿交叉创新团队。
2?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力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
“抢抓前沿科技之外,我们还想以全新理念为深圳科技经济探路。”
刘陈立表示,为助力生物技术公司跨过创业“死亡谷”,打破研究机构与初创企业的空间壁垒,有效突破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深圳合成院正在探索一种科技与产业对接新模式——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这意味着初创企业不仅可以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实现低成本运行,还能享受研究院强大的智力支撑,“‘穿实验服的'(科技)和‘穿西装的'(产业)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在电梯中交流就可能解决了。”
如今,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公里左右距离是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选址,两公里之外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光明区政府共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学、研究院、大设施和创新中心已在光明科学城形成集聚效应,联动优势明显。创新中心将于今年4月份启用,位于该中心大厅内一个巨大的?“无穷大”标志更是成为光明科学城的一个新晋网红打卡点。
据了解,“无穷大”标志背后,是深圳合成院延伸出的更广阔的创新生态构想——“双五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即坚持“科学变革产业、产业支撑科学”,高标准建设深圳合成院、大设施、学院、产业中心,联同科技专项打造“平台—研究—教育—专项—产业”科技转化“五位一体”,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依托现有资源,深度融合大设施、天使基金、产业洞察、产业大会、产业中心,打造“平台—资本—智库—路演—产业”产业孵化“五位一体”,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实现“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发力从“0”到“1”到“10”再到“无穷大”。
3?大设施大项目云集
深圳“北部中心”正加速崛起
合成生物研究只是深圳近年来集聚一流创新要素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和产业”无缝对接,深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力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深落地做实,以主阵地作为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起步成势。
日前,备受关注的《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经审议通过。根据安排。2021年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做好6个方面、54项具体工作,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框架体系,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初步显现。
而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科学城则被要求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与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力争到2022年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到203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多重利好下,光明区实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左右,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率先突围;光明科学城各项工作蹄疾步稳。目前光明科学城建设项目共28个,总投资近110亿元,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体持续落地。
■对话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
希望培育出一批
能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企业
南方日报:请您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对于未来5年的畅想、心愿。
刘陈立:对于深圳合成院来说,在未来5年,希望能做到“学术引领、产业创新”,能够距离成为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更进一步;在学术上,产出影响世界的科学成果;在产业上,培育出一批能实际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重大挑战的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培养出一批前沿交叉学科的青年人才。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310/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