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庞飞在苏州博物馆办起个展“云起”,吃了一惊。稀奇的不是个展,而是海派新生代艺术家的个展进入了原本专注于古物的博物馆。
说起来,庞飞的艺术与苏州博物馆的气质倒是两相契。他笔下的山水又或是更近乎心灵图示的水墨酣畅淋漓,游刃有余地行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诚如贝聿铭当年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所言的“中而新”“苏而新”。
身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的庞飞,是扎扎实实从传统中走来的。他的山水画底子是宋画,从对临到意临,进而又将对旧日的记忆转换为对当代的关照,曾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的《红旗渠》标示了其学术的高度;与此同时,近年来他也大胆尝试了好些带有自我实验性质的水墨,去年这些新作亮相国际化程度颇高的西岸艺博会时,来自藏家的追捧印证了其市场的热度。
此番“云起”,取“云起石出、云起而山水现”之意,以20件作品勾连庞飞从事艺术创作二十年来的历程,较为完整地呈现其水墨探索与开拓。而庞飞的艺术,也恰可被视为当代水墨来自上海的一个独特样本,从而打开人们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一扇窗。
此次苏州博物馆也特别收藏了庞飞的代表作《太行山居》,作为对这位海派青年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充分肯定。
从巴山、太行山到心灵山水,以活性之笔造空濛之境如一条隐现贯穿他的创作历程
南与北,灵秀与苍茫,自然与文人、传统与当代,古意与国际,精深与广博……这些看似对立的名词,在庞飞的画中浑然天成,日益显出一种圆融的面貌,为他的水墨建立起独特的辨识度。这样的特质暗合着当下不少艺术家勇于突破困境、求新求变的共同努力,但更与艺术家本人有些坎坷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与海派艺术兼容并包的传统不可分割。
年龄不大,庞飞的履历却比同龄人复杂许多——从家乡陕西紫阳的大巴山麓走来,辗转厦门、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从乡村教育的驻村辅导到投身特区教育,最终落到上海,成为了“新上海人”。无论曾经境遇如何惨淡,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画画。
庞飞《巴山夜雨》
庞飞尤擅山水画,除却潜入中国古代山水画传统中寻宝,两座真实的大山——巴山与太行山,给予他深厚的艺术滋养,成为其山水画反复表现的母题,。它们一座来自艺术家的家乡,且跨越川、陕、鄂三省,以奇险著称;一座则更具北方大山的雄浑气魄,为中国古代众多山水画家共享灵感。
作为记忆深处魂牵梦萦之处,巴山是庞飞山水画创作的出发点。艺术创作早期,庞飞最是钟爱于画巴山,《巴山途中》《巴山人家》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融合了多种情愫,亦能现出长安画派、海派、浙派等诸家影响,在泼墨与积墨技法的展现上极显功力。强调书写性和笔墨锤炼,追求浑厚华滋的美学意象,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庞飞《太行山居》
巍巍太行山,是庞飞山水画探索的主体。其独具辨识度的水墨语言、艺术风格以及学术地位,都由此而确立。如果说巴山系列还是以广泛学习、汲取众家之长为主,太行系列则承载了庞飞锐意进取的艺术自觉。
2000年,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的庞飞第一次来到太行山,就被太行气概、太行山水精神所折服,由此一画太行山就是近20年。在此过程中,庞飞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既以太行历史文脉“养吾浩然正气”,又在红旗渠的长期研究中扎根现实。他从宋画入手,深刻领会生生不息的太行魂魄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辩证看待“大我”与“小我”,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熔铸出独树一帜的山水境界,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念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充沛着饱满的民族情感。此次展出的创作于2007年的《洪谷》,代表了庞飞太行系列山水画的成熟,从中不难看出,太行山特殊的山石质感和人文历史为其创作提供了形式和意义上的双重灵感。在2014年的《红旗渠》中,庞飞则进一步以山水画拓展主题创作,为作品注入革命历史气概。只见太行山的雄壮与人工天堑红旗渠的伟大精神在画中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完成的还有传统笔法的当代转化。
庞飞《桃源新境》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522/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