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艺术与科学并肩而立,仰望星空(3)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安迪·沃霍尔《月球行走》 哈勃与天眼,打开太空艺术的视听觉通路 1990年哈勃望远镜的升空,成为天文艺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位于地球大气层之上的哈

安迪·沃霍尔《月球行走》

哈勃与天眼,打开太空艺术的视听觉通路

1990年哈勃望远镜的升空,成为天文艺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位于地球大气层之上的哈勃望远镜,不受大气湍流扰动、有着地基望远镜无法比拟的清晰视野,前所未有的空间数据成就了严格意义上的太空艺术。

透过哈勃的眼睛,艺术家们发现宇宙的色彩与构成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一切天马行空亦显得不足为奇。1995年哈勃发表了经典之作“造物之柱”:老鹰星云的核心部位,三条直径约1光年的气柱一飞冲天,星光闪烁、气雾缭绕间正在孕育着颗颗恒星。这一突破人类认知与想象极限的天文影像迅速风靡全球,出现于明信片、抱枕、文化衫等各色艺术衍生品之上。

必须要指出的是:哈勃望远镜所捕获的并非直接可见的视觉图像,而是回传一连串原始数据。哈勃团队所要做的便是赋予数据以合适的颜色、调整色差与对比、甚至在严格遵守观测结果的前提下适当进行重新构图,这无疑令到天文学家的工作饱含着艺术色彩。视觉学家凯斯勒在《宇宙图景:来自哈勃望远镜的图像与天文奇观》一书中,将这种为星空P图的做法视为科学重现与美学重现的再平衡,而哈勃团队深受19世纪美国风景画的影响,尤其是哈德逊河画派。以比尔施塔特、莫兰为代表的诸位画家,将目光投向西部风光,画作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着移民、探险、自然等宏大主题。在比氏的《落基山脉的风暴》及莫氏的《科罗拉多河上游的悬崖》等作品中,烟霞、云团、蒸汽、阳光在巍峨耸立的山体衬托下,构成升腾而起的色彩流焰,恰似哈勃图景中重彩渲染的华丽气团。

《科罗拉多河上游的悬崖》

如果说哈勃开启了太空艺术的视觉通路,那么中国天眼FAST则提供了另一个认知宇宙的独特角度:倾听银河之乐。自2016年建成以来,FAST便夜以继日地扫描、捕获来自深空的电磁波信号。尤其是脉冲星如星河间不眠的灯塔,带有明确而规律的频率,若将这种电磁波频率对应为声音节奏、将其强度转化为声音强度,那么无声的脉冲信号便成为了人耳可辨之声。仔细聆听那些“滴滴、哔哔”的天籁之音,渐起渐落、若隐若现,就似宇宙的心跳、银河的呼吸。除了基本的数据可听化,艺术家们更尝试为不同的节奏配置打击乐、弦乐等多种乐器,带来了电音般的科幻飘渺、或是交响乐般的丰富层次。

迄今为止,世人已通过FAST对蛇夫座、海豚座、盾牌座、麒麟座、仙女座等脉冲星一听为快,国家天文台已发布了百余颗“星”之声,妥妥地成为抖音网红。有趣的是,在FAST团队与职业音乐人的携手合作中,一首神曲《脉冲星》令网友进入了“无限循环”的收听模式。曲中100颗脉冲星或独奏或齐奏,与电子管弦乐及火箭少女101成员的歌声汇编在一起,引领你飞向宇宙最深处。

无论多远,脉冲振动诉说;古老节奏,音符跳动不停休。

CNSA与Taikonaut:掀起太空科艺的中国飓风

DNA Leaves the Planet

天文学自古与农学、医学、数学并列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四大自然科学,尧帝之时即有天文官专职观象授时,殷墟甲骨文中亦有丰富的天象记载。历经数代,中国存留下世界上最完整的天文观测数据。斗转星移,今天的中国航天同样走在全球前列,中国航天员亦在国际上赢得了响当当的专属称谓“Taikonaut”。除了在科学领域贡献“胖五”火箭、祝融号火星车、天宫号空间站等非凡成就外,中国航天业更开创并引领着独树一帜的太空艺术国潮风。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邀请赛上,苏州绣娘陈英华带着她的“宇宙星空系列”捧回特别奖。为了真实再现天体变化多端的轮廓、弥漫晕染的颜色、光暗交织的细节,陈氏运用的许多丝线仅为普通线材的十六分之一,成千上百种颜色通过细乱针等10多种创新针法,绣起丝丝缕缕,将星云描绘得纤毫毕现、光芒四射。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亦在社交媒体上安利她的作品,称之为“给世界带来的奇迹”。此类中国元素的借用与表达,亦可在蔡国强的火药作品《天梯》《地球也有黑洞》中得到充分展现。

今明两年,中国空间站工程要完成“11连发”的伟大壮举,CNSA在不断挑战科学新高度、创造太空新奇迹的同时,亦不断支持并驱动着新技术视野下的太空艺术发展,用种种引人入胜的手段向大众展示宇宙到底是什么,寄托全人类对星空的迷恋、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生存的思考。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718/2136.html

上一篇:科学探究火星“甲烷”之谜,若火星发现石油,
下一篇: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舍利子究竟是什么?

探索科学投稿 | 探索科学编辑部| 探索科学版面费 | 探索科学论文发表 | 探索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探索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