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福建省河长制规定》正式施行,将河长制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成功的改革实践以法规形式推广开来。连日来,省水利厅领导到每个设区市解读《规定》,8个成员单位在省河长办挂职的同志抓紧研究贯彻落实,水利、生态环境等14个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曾经被称为“九龙治水”的主要涉水部门,形成了“一龙治水”的大格局。
2017年以来,福建省把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和信息科技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打造高能平台、创新治水理念、改变治水模式、应用法律手段等一整套“组合拳”,把河湖治理工作从涉水部门扩大到全社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能力、企业行动能力、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能力,借势借力、凝心聚力,开创出治水新局面。
2017年、2018年,我省在降水和江河径流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12条主要流域仍然保持优良。我省河湖长制总体工作位居全国前茅,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并获得国家专项奖励9000万元。
永春县南星溪综合治水试点,打造水清鱼现、富有野趣乡愁的治水样板工程。
河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
闽江,福建母亲河,发源于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一路向东,出琅岐岛奔向东海。闽江全长562公里,共6条支流,干支流涉及7个设区市39个县(市、区)434个乡镇,流域面积达59922平方公里。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40条,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79条。
以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侵占和损害河流,导致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频频发生。水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河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与联动是一大难点。
建立高效统筹协调机制,是兴水治水的关键。河湖长制就是重要的机制创新。2017年3月1日我省成立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发挥综合平台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全四有”目标和当好“施工队长”等一系列要求,推行河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
构建省市县乡“双河长制”和“区域+流域”河长双轨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全部担任河长。目前,从省级总河长到河道专管员,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治水全覆盖。
应对纷繁复杂的河湖治理事务,面对量大面广的治水护水人员,如何管理?依靠先进的信息科技!
全省1182个河长办、5829名河长、448名湖长和12197名河道专管员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系统,设立统一的96133河湖长制监督举报平台。同时,建立覆盖全省3755条河流的分级名录,对全省河湖实行网格化管理。
11月8日,省水利厅举行福建省数字水安视频监视系统和福建省河湖长制综合管理平台上线启动仪式,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水利建设,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
厘清责任,才能赏罚分明。目前,我省市县乡“水质交界断面”实现监测全覆盖,走在全国前列。
责权利明晰,激励问责制度也是板上钉钉。对于河湖长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采取的监管机制是“五个一批”,即通报一批、会商约谈一批、挂牌督办一批、严肃追责一批、依法查处一批;而对于工作富有成效的,则与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安排挂钩。有奖有惩,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各部门工作积极性。
健康河湖,既要安全又要生态
为了预防洪水侵扰,过去,河道治理强调“坚固耐用、经济安全”,大多采用石料、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以传统方式修建护岸,导致部分河道出现硬化、渠化、墙体化、几何化等现象,妨碍了人水自然亲近,影响了水生态环境。
2015年我省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从注重安全向既要安全又要生态转变,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来打造健康河湖。
省水利厅出台《福建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指南》,以强制性规定,强化保护和修复水系的生态功能,在全国率先开展安全生态水系标准化建设。具体目标是体现“五性”——水系完整性、水体流动性、水质良好性、生物多样性、水文化传承性,实现“八有”——有常年流水、有清澈水体、有护岸林带、有野趣乡愁、有安全河岸、有自然河、有丰富生物、有管护机制。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0/091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