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近期,潘公凯、姜宝林、王西京、刘牧分别在上海、杭州、西安、北京举办个展,他们在展览中均以“笔墨研习”为线索,将个人创作置于中国画笔墨历史传研的语境下进行剖析。他们四人也均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从笔墨传统出发进行了研革,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本期“看展览”聚焦这四位艺术家的探索,以期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潘公凯展览名称:笔·墨
展览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
潘公凯先后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担任院长,以艺术教育家身份为众人所敬重,潘公凯在中国艺术的研究方面的造诣则是理解他的另一条路径。近年来,他对传统中国画的核心结构“笔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次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笔·墨”正是他研究成果的部分呈现。展览由“图画真解:书画笔墨演进概览”和“草篆之境:潘公凯笔墨探索案例”两个主题章节构成,以“笔墨”作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多媒体记录呈现中国画的笔墨复杂衍变的悠久历史。潘公凯以自身的艺术创作为案例,聚焦于展现中国笔墨的书写性以及整体笔墨语言体系的建构,在继承前人写意花鸟画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更为凝重、整体的现代感,拓展了大写意水墨画的审美意趣。
展览现场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学者画诉求
薛永年
潘公凯在投入理论建构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作画。他远在回到浙江美术学院之前,已走上了创作道路。不过,他早期的绘画并非中国绘画的传统形态,而感兴趣于由西方引进的画种,不是表现审美的超越,而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不是写意的花卉,而是写实的宣传画、连环画、油画,还有写实观念的年画。由于素描画得很好,造型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写实能力,也掌握了学校传授的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规律,所以20多岁作品已不断出版。经过多方的探索尝试,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通过潘天寿和20世纪中国绘画的研究,加深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理解,才在在创作上转入了写意花鸟,此后则理论与绘画并进。可以说,潘公凯的绘画是理论自觉后的实践,是以精英传统吸收时代新机的探索,是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学者画诉求。
在他开始选择写意花鸟画作为创作方向的时候,中国画家都在总结历史经验寻找新的突破。约略而言大体有三种,一种以人物画为主,大多沿20世纪以来的水墨写实路径,突破政治话语的局限,突破文学化的情节性,以写实的造型与笔墨乃至非笔墨的肌理相结合,表现新时期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几乎不涉及古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另一种是实验水墨画,以抽象水墨为主,大多以西方的艺术观念为体,中国的水墨媒材为用,在水墨媒材和水墨语言的变异出新上开发,其中也有试图以抽象的水晕墨章和水墨肌理表现传统的哲学观念者,但基本离开了中国画的文脉。第三种是新文人画,以画山水者居多,大多远接古代的文人墨戏传统,注重艺术本体,开发传统文人画论“画者文之极也”的现实意义,避开描绘当代题材,疏离绘画作为政治思想载体的效用,重视艺术个性自由的发挥,不同程度吸取原始艺术、民间艺术乃至西方现代艺术,以不同的文化品味,表现画家个人的心理时空和感官诉求,甚至以俗代雅,变“依于仁,游于艺”的庄敬严肃为“玩艺术”。虽然注意到写意精神的承变,但自觉追求品味格调者则为数寥寥。
潘公凯?草书“无涯”?2000年潘公凯的写意花鸟画,在形态上介于20世纪借古开今派与新文人画之间,比借古开今派,突出了现代视觉经验,比新文人画,又在传承民族文脉和实现人文关怀上更为主动自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他已经开始在创作上两端致力,画幅都不大,而且多画荷花、梅花、兰、菊、松、石等传统题材,一类努力贯通古近写意传统,由取法吴昌硕入手,兼采八大山人、潘天寿的笔意章法,旁参倪云林境界,注重理法,小变图式,兼顾笔墨、章法和情韵,形成了作品中比较传统的一路。随着他自费考察美国,研究西方现代绘画脱离写实的新探索,思考发达社会的感觉经验,他又推出了另一类作品,浓墨为主,略带抽象意味,同时注重结构,形成了偏于现代结构的又一路径。这类作品的图式,已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走向了“不似之似”,抽象因素有所增加,形与线的组合比较强调物象或物象关系的结构,呈现结构的笔墨既是传统基因的重构,又保持了心随笔运一气贯穿中求变化的书写性,同时还表现了某种可以感人的情境,世纪之交以来,他的大画有所增多,基本是以上两条路数的结合。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zonghexinwen/2021/0518/1769.html